“中国天才儿童培养之父”肖计划教授
5月22日北京八中《课堂小捣蛋说不定是天才小娃娃》一文在广州日报被报道后,很快被其他媒体广泛转载,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对于“天才儿童教育”的诸多看法和讨论。很多业内人士知道,肖计划教授在广州天才儿童教育领域耕耘七年时间,早被誉为“中国天才儿童培养之父”,我们特地请到肖教授就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解答和访谈。
1. 请问埃科天才儿童训练中心培养模式跟现有学校普通教育模式有什么异同之处?这些方法技术对普通教育有作用吗?
肖教授:
下面的就是我的一家之言了,学校可能不一定认可,我个人看法是这样的。我们与一般范畴上的学校的差异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性化问题。我们现在每个孩子,无论是上什么课程,还是进行什么训练,首先我们必须先对这个孩子进行关于学习潜能的测评,有了测评,我们再根据测评决定给学生安排怎样的课程。这个测评学校是没有的。
第二:我们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整个训练里面,我们特别关注一些概念或者说能力,例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知觉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这些完全是能力的概念,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概念。
第三: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孩子真的愿意来学习,他觉得学习很有趣。
2. 埃科天才儿童培养和训练的方法技术,有哪些地方是学校值得借鉴的?
肖教授:
第一个值得借鉴的,是如何逐渐地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所要面对的,或者说我们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个性化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个体的个性化,第二个是同质群体的个性化。
第二个值得借鉴的,是如何在学校的教育里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我们的课堂能不能更加生动一些,或者说更活泼一些,引进的教学方式能不能更多一些。在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埃科要比学校要做得更好一些。
第三,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不能理解在这个知识的背后,与学习能力有关的能力,包括一种思维的能力。以数学为例,其实我们也讲知识,但我们更关注这个数学知识可能和你的某种思维能力,例如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者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是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这个知识本身所涵盖的、所要推进的能力在从学生身上挖掘出来的话,那么我想这个是更有意义一些。
3. 如果说学校的教育效能需要提高和变革?您作为有医学背景的教育专家有什么建议吗?
肖教授:
其实从医学角度来说,人首先是一种生物,就是说一定有一个生物体在那,然后这个生物体有一些生物的功能,例如说你要吃饭,你要睡觉,你要运动等等,这些是一个人学习的基础。基于这点,根据目前我所了解的学校的课程结构或者教学方式,我是有几点是可以给予学校建议的。
第一个建议,要多一点体育的活动,特别是小学。一些体育活动,或者说跟孩子的身体健康相关的活动,我觉得是应该要多一些。
第二个建议,要多一点艺术、或者说审美相关的教育,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因为孩子的品位,或者说审美艺术的提高,对提高他文明的程度,提高孩子的品质和修养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个建议,要让孩子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从小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这一点我觉得现在的学校做得不是特别好。
第四个建议,学校应该尽量少一点重复性的作业与练习,尤其是小学以及初一初二阶段。只有减少这些重复性作业,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上面提到的三个建议。
4. 埃科天才儿童培养和教育,需要教育部门给予哪些支持?您在此可以呼吁一下。
肖教授:
根据我这几年做天才儿童的经验与看法,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个,教育界或者说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对天才教育多一点包容与理解。中国是一个平均主义非常严重的国家,觉得大家都一样,那心情就平衡了。由于天才儿童是少数,我们说只有2%的概率,算上超常儿童,也就不过10%的概率,这种聪明的孩子毕竟只是少数。而社会的主流认识总是非常强调公平,所以对天才儿童教育的这种提法,很多人心里是存在一定的阻抗的。所以我觉得,从政府的角度,或者说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要对天才教育多一点包容与理解。其实人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国家的强盛是需要科技的。依靠科技使国家强盛起来之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从国家的强盛里面,获得足够的利益。就像美国人,走到哪个地方都能受到保护,为什么?因为美国有强盛的科技力量,所以她能保护这些人。所以首先,我觉得从政府部门,或者从教育部门来说,就应该对这个事业,或者说这批孩子,要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第二个,将来到我们埃科学习的这些天才儿童或者超常儿童,学校对他们能不能开开绿灯。比如能够对他们的课程在学习保留上,或者在学习时间上开放一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放松地在像埃科这种天才儿童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和训练。我想这样对他们的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不会让他们有太多的压力。